当前位置:首页 > 高铁动车 > 正文

高铁动车结构原理图解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高铁动车结构原理图解,以及动车结构平面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简述信息一览:

动车组的工作原理

动车的原理为:主牵引系统主要由受电弓、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及牵引电机组成。受电弓通过电网接入25KV的高压交流电,输送给牵引变压器,降压成1500V的交流电。主牵引基本动力单元由1台牵引变压器、2台牵引变流器、8台牵引电机构成,1台牵引变流器驱动4台牵引电机。

动车组的工作原理如下:动车组是增加机车数量,没有改变车厢车皮的拖车性质,制动时,先是动车优先实施再生制动,当制动力不足时,相邻拖车再实施空气制动,如果还不足,动车再实施空气制动。动车组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主牵引动力单元。正常情况下,两个牵引单元均工作。

高铁动车结构原理图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制动原理:电动车组***用复合制动方式。动车主要使用电制动,而拖车则***用空气制动。在动车中,电制动具有优先权。当电制动在低速区域停止工作或出现故障时,空气制动将补充实施,以确保列车安全。高速铁路(高铁)是指设计速度标准高、能够保障火车在轨道上高速安全行驶的铁路。

高铁原理是牵引和制动。牵引:高速列车***用电动车组编组,每节动车顶部装有受电弓,受电弓从接触网受流获得电能,如CRH1的受电弓从接触网接受25KV 50HZ高压交流电能。

动车组***用复合制动方式,即动车使用电制动+空气制动,拖车使用空气制动。关于再生制动与空气制动的切换,通过电一空协调控制,由制动控制装置判断制动力大小,当制动力不足时由空气制动补充。为减少制动盘及闸瓦磨损***用延迟控制方式:再生制动优先,然后是拖车空气制动,再次是动车空气制动。

高铁动车结构原理图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铁和动车的区别图片

动车和高铁什么区别首先我们从车次上要区分一下,像日常买的车票上都带着车次,动车(普通动车组列车就是D开头的车次,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是G开头的车次,它们两个同属于动车组,还有一个C开头的车次是城际动车组列车也属于动车组。

动车和高铁的区别在于车次不同、速度不同、铁轨不同,以及行驶要求的不同。车次不同 车次不同也就是G字头和D字头的车次。我们常说的D字头、G字头列车都是动车组列车。但是在生活里,我们习惯把D字头的列车称为动车,G字头的高速动车组列车称为高铁。

- 动车常用的车型包括CRHCRH2(除2C)、CRH5系列动车组等。 坐席差异:- 高铁通常不提供卧铺,而动车则有软卧和高级软卧,但不包括硬卧;- 两者都提供商务座、一等座和二等座。 票价差异:- 以二等座为例,高铁的二等座票价为0.46元/公里,而动车的二等座票价为0.31元/公里。

高铁和动车的区别有车次不同、速度不同、铁轨不同、行驶的要求不同、工作原理不同等等。车次不同 高铁是以G开头的车次,G是汉字高的拼音字头。动车是以D开头的车次,D是汉字动的拼音字头。速度不同 高铁的时速在300公里以上,而动车的时速在200公里以上。

车次不同速度不同铁轨不同行驶要求不同。动车和高铁的车次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我们买的车票上面可以看出来,在车票的车次开头都有一个字母,动车一般都是以D开头的车次,而高铁则是以G开头的车次,这也是我们能够最直观看出来的动车与高铁之间的区别。

高铁运行的原理

1、高铁应用到的物理原理包括: 电磁学:高铁中的电动机使用了物理原理中电磁学的知识,通过一组电磁铁和一个传动轴,利用电磁力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轮行进。 牛顿第三定律:高铁在运行时,由于有反作用力,因而可以推动车轮行进。

2、高铁的原理主要基于磁浮技术和电气传动技术。具体来说,高铁的运行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牵引供电系统:高铁***用电力牵引,通过架空接触网或第三轨向列车供电。牵引供电系统将电能从变电所传输到列车上,为列车提供动力。动力系统:高铁列车的动力系统通常***用电动机驱动。

3、动车的原理为:主牵引系统主要由受电弓、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及牵引电机组成。受电弓通过电网接入25KV的高压交流电,输送给牵引变压器,降压成1500V的交流电。主牵引基本动力单元由1台牵引变压器、2台牵引变流器、8台牵引电机构成,1台牵引变流器驱动4台牵引电机。

4、制动原理:电动车组***用复合制动方式。动车主要使用电制动,而拖车则***用空气制动。在动车中,电制动具有优先权。当电制动在低速区域停止工作或出现故障时,空气制动将补充实施,以确保列车安全。高速铁路(高铁)是指设计速度标准高、能够保障火车在轨道上高速安全行驶的铁路。

5、需要使用整流器和逆变器。制动系统。高铁配备制动系统,包括电阻制动和空气制动等,通过对电动机的电流进行调节或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实现制动效果。控制系统。高铁的运行受到精密的控制系统管理,包括列车控制系统、信号系统和通信系统等,确保高铁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安全、稳定的速度和距离。

高铁的结构

高速铁路通常***用双线结构。为了提升运输效率和确保高速列车能够安全快速地行驶,高速铁路一般都会建设双线轨道。单线轨道在遇到对向列车时,必须进行会让操作,这不仅会降低运输能力,还会增加列车运行的时间和旅行速度,因此高速铁路在规划和建设时便***用双线设计。

高铁之所以大部分都是桥架式结构,修的很高,是为了营运安全考虑的。首先,因为高速铁路上的列车时速都非常高,那么一旦开动起来停止相当困难,若是修在地面上,那么行人,各种机动车辆,牲畜都可能会对行车安全带来影响,造成事故多发。

高速铁路路基结构:高速铁路路基一般由基床表层、基床底层、路堤和地基等部分组成。其中,基床表层是轨道的直接基础,是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列车动荷载的剧烈作用,对轨道的平顺性和稳定性影响很大,通常称为承载层和持力层,是高速铁路路基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以CRH2为例,其编组结构为4辆动车和4辆拖车。而CRH1和CRH5则分别为5辆动车和3辆拖车的编组。这些编组通常不能单独拆分,因此高铁列车通常以8节车厢为一个单元。 为了增加运输能力,有时会使用16节车厢的编组,这涉及到将两个标准的8节编组车厢连接起来。

和谐号CRH-2A型动车组列车内部构造如图所示:该列车为8节车厢,餐车在中间。两边均有车头。可以在换线时掉转方向运行。02 和谐号CRH-2C型动车组列车内部构造如图所示:该列车为8节车厢,餐车在中间。两边均有车头。可以在换线时掉转方向运行。

现在的高铁一般都是用的简支箱梁和连续箱梁的多。

动车组的中国发展史?

1、在充分吸收了各国的高铁技术后,铁道部自主改进了合型号的动车组。命名为CRH380系列动车组。是中国标准动车组问世以前世界上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统匹配最优的动车组,持续时速350公里,最高时速380公里及其以上。车型有CRH380A、CRH380B、CRH380C、CRH380D等系列。

2、年2月,动车组以160公里的时速投入春运。2007年4月18日,动车组全面上线投入运营。2008年8月1日,动车组投入运营的京津线是中国首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是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2008年底,国内首列时速300公里动车组问世。

3、年6月,铁道部党组提出了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新路径,标志着中国动车组发展的新阶段。随后,8月23日,装备现代化领导小组会议探讨了技术引进项目的操作方式与实施策略,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11月29日,铁道部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加快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实施纲要》,明确了改革目标。

4、中国高铁发展简史:1990年至1991年期间,中国开始高铁技术攻关和试验实践规划,以广深铁路为准高速化改造试点线路,并优先选择在京沪线京津段和沪宁段设计高速铁路。深铁路启动准高速化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工程。1996年,中国与韩国共同研制高速列车,并在广深铁路上进行试验。

5、预备阶段 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为研究摆式列车在中国铁路既有线上提速至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广深铁路首次使用从瑞典租赁的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广深铁路全线***用了众多1990年代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因此被视为中国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发展的开端。

6、中国高铁发展简史是:1999年4月23日,广深铁路200千米/小时电气化新技术通过原中国铁道部鉴定。8月16日,秦沈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第一条轮轨高速动车组的试验线路。2001年3月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线路的试验性工程。

高铁靠什么提供动力?高铁的动力原理图

高铁靠电能提供动力,通过高压电来牵引列车前行,也就是电力牵引。在高铁的车顶有一个“受电弓”,受电弓与架空接触网(高压线)合称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简称“弓网系统”,高铁的供电电压为25千伏,是由高铁顶端的弓网系统来进行供电的,简单点就是高铁全程都是连着一根电线走的,从中获取电力。

动车的原理为:主牵引系统主要由受电弓、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及牵引电机组成。受电弓通过电网接入25KV的高压交流电,输送给牵引变压器,降压成1500V的交流电。主牵引基本动力单元由1台牵引变压器、2台牵引变流器、8台牵引电机构成,1台牵引变流器驱动4台牵引电机。

工作原理高铁不用火车头来牵引列车,而是使用动车组,几乎所有车轮都一同运转,不仅团结合作力量大,而且变速也灵活了,这样才能提高速度。高铁、动车组有牵引电机的决不只是火车头,几乎每个车厢都有电动机,几乎每个车轮都是有动力旋转。

关于高铁动车结构原理图解和动车结构平面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动车结构平面图、高铁动车结构原理图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

随机文章